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《六祖壇經》常透過這般的妙語如珠,提供世人富含想像力並可再三咀嚼的智慧之言。臺大進修推廣部近期特邀臺灣大學中文系趙飛鵬教授開辦「從『禪定』到『般若』―《六祖壇經》的生活智慧」課程,將禪宗智慧帶入的您的日常生活。
     自4月15日起每周四晚上授課,共七次,歡迎有興趣者把握在3月29日前完成報名繳費並享學費優惠。想進一步瞭解該課程,請上「臺大推廣教育網」http://training.dpd.ntu.edu.tw,或電洽:02-2362-0502查詢。
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.aspx?unid=465872


文章標籤

mistyu07ni6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樓主您的生命靈數遊戲數字是1+9+7+3+2+2=24
2+4=6

6,比較任性。對人好惡分明,容易表現出來,有些反之。具俠義精神,朋友不多。最好藉由真實宗教撫平心中的任性不平、偏見等。


///


文章標籤

mistyu07ni6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太極拳的身法很多,值得注意的是:武禹襄在《身法八要》中將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分別列為第一、二條,而楊澄甫在《太極拳術十要》中則將“含胸者,胸略內涵,使氣沈于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則氣擁胸際,上重下輕,腳跟易於浮起。拔背者,氣貼於背也。能含胸則自能拔背,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,所向無敵也。”依此逆推楊氏之精闢論述,豈不更易領悟出個中奧妙:要所向無敵,先要力(勁)由脊發,要力(勁)由脊發,先要拔背,而要拔背則須能含胸。由此觀之,楊氏之至理名言不僅指出了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的重要性及相互關係,還道出了太極夫臻至上乘的一個竅門。楊澄甫將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合二為一,提出了“含胸拔背”之說,這完全符合機能解剖學原理。然而,因廓結構的牢固和穩定,故含胸並不簡單易行,拔背也非輕而易舉。為了尋覓太極拳的真諦,必須從人體內部去找那些“極精微巧妙”之處。因此,把太極拳身法和人體機能解剖學結合起來研究和習練,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。



文章來自: http://taichi84.pixnet.net/blog/post/51605742-%E5%A4%AA%E6%A5%B5%E6%8B%B3%E5%90%AB%E8%83%B8%E6%8B%94


文章標籤

mistyu07ni6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